《燃眉之急的故事》等成语故事、典故大全50个-飞外

《燃眉之急的故事》等成语故事、典故大全50个

安健环 / 2017-07-01 浏览

成语故事、典故50个,包括燃眉之急,忍辱负重,日暮途穷,如鸟兽散,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身轻言微,尸居余气,仕数不遇,室如悬磐,霜露之疾,死灰复燃,癞头鼋顶缸,作祟自毙,矮子看戏,引虎自卫,罚人吃肉,飞蛾扑火等。

成语典故:燃眉之急

典出《三国志通俗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近闻玄德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有燃眉之急。

汉献帝时,曹操作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恣肆达到顶点,各地汉室的皇族,见曹操专权恣肆,都起来反抗,这时东吴孙权,也独立不听号令。曹操想统一天下,依次打败了刘表、刘琦,与刘备在新野等地交战,刘备因地狭兵少,无法支持。孙权见曹操大兵压境,也有点惶恐起来,派鲁肃到刘备那里,探听消息,并和刘备商议,刘、孙两方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但是孙权的文臣们,见曹操兵力强大,不敢抵抗,都主张投降。因此,鲁肃邀请诸葛亮同赴东吴,游说孙权出兵。诸葛亮到东吴以后,孙权帐下的谋士,纷纷起来和他辩驳。张昭是谋士中的领袖,他带着责问的口气对诸葛亮说: 我们很久以前已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时候,常常拿自己来比喻战国时的管仲、乐毅。管仲相桓公,使桓公成为诸侯的盟主,乐毅替燕出兵伐齐,攻下七十余城,现在刘备得到你之后,不但不能帮助他强大起来,反而失去了新野,丢弃了樊城,富阳长城吃了败仗,又逃到夏口去,像燃眉一样的焦急,你哪里比得上管仲、乐毅的万分之一呢?

后人用 燃眉之急 比喻事情万分危急。

成语故事:忍辱负重 典出《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曾任荆州牧、丞相等官职。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为了从孙权手里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亲自率领部队攻打东吴。战争开始,蜀军接连取得胜利,深入吴境达五、六百里,一直打到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连营数百里,声势十分浩大。吴主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前往迎战。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归他指挥的诸将如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有的是跟随孙氏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他们都很傲慢,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上都督,很不服气,甚至不肯服从陆逊的命令,陆逊十分着急。

有一次,陆逊召集众将,他手中紧握宝剑,高声说道: 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有些怕他。现在他率大军进攻吴地,是我们的强敌,决不可以轻视他。希望众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之敌。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你们只好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微薄的能力,能够忍受屈辱,挑起重担。今后,希望你们各负其责,不容推辞,军令如山,违者必按军法从事。 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有不服,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

陆逊指挥军队坚守七、八个月之久,一直不与刘备决战。后来,蜀军疲惫,骄傲轻敌,陆逊乘机利用顺风进行火攻,大破蜀军,歼敌万余人,取得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刘备败退白帝城,不久病死。从此,东吴诸将十分佩服陆逊的才能。

成语 忍辱负重 即由此而来,意思是能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成语故事:日暮途穷 典出《史记 伍子胥列传》: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 我必覆楚。 包胥曰: 我必存之。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 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 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伍子胥曰: 为我谢申包胥曰: 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战国时代,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先生:一个叫伍奢,一个叫费无忌。费替太子到秦国去接秦女来结婚,待接来之后,因为秦女长得很美丽,费却怂恿平王收做了妃子。费无忌虽因这件事取得了平王的宏信,但怕将来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任国君,对他不利,就常在平王面前说太子不是,平王听信谣言,把太子调到边境城父去。后来又把伍奢监禁起来,并派奋扬去杀太子。幸奋扬密秘通知太子逃到宋国去了。

可是费无忌心还不甘,还要杀害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派人诡说叫两个儿子到都城去,便可饶伍奢不死,否则便要杀害伍奢。伍尚明知有杀身之祸,还是去了;伍员即是伍子胥,却毅然出走,忍受不少屈辱,克服不少困难,逃到了吴国,过了十多年,帮吴王阖闾打到楚国都城郢。这时平王已死,伍子胥要报父兄之仇,掘坟开棺,拖出平王尸体,亲自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三百下。伍子胥有个老朋友叫申包胥知道了这事,叫人送信去责备他报仇报得过分了。伍子胥对那送信人说: 你替我告诉申包胥,就说我仿佛是一个行路的人,天已经晚了,而路途还很遥远,不得不颠颠倒倒地走路,违背通常的情理做事 。

后人便引用 日暮途远 或 日暮途穷 这句话,譬喻人处在穷迫的境地之中,没有一点解救的办法。

成语典故:如鸟兽散 典出《汉书 李广传》:陵叹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李陵是汉代著名的 飞将军 李广的孙子,善于骑射,礼贤下人,深得将士喜爱。汉武帝刘彻也很赏识他,经常夸他有李广的风度。

有一年,汉武帝派他去讨伐匈奴,他自愿带领五千步卒深入浚稽,直捣匈奴老巢。

李陵的部队到达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部队相遇。单于用三万骑兵围住李陵,李陵命汉军在营外列阵,前排执戟、盾,后排持弓弩。单于看汉军兵少,便直奔汉营。李陵命将士击鼓开战,千弓俱发,喊声四起,匈奴兵应弦而倒,死伤无数。单于见事不妙,命令部将率八万骑兵一齐向汉军攻击。李陵寡不敌众,且战且退,退到一个狭谷里。汉军受伤的人很多,受轻伤的士兵仍然坚持作战。

这时候,汉军中一个叫管敢的人因为受了长官的大骂,一气之下投降了单于,并且报告了汉军的机密: 李陵没有后援,箭快用完了,就剩下李陵和成安侯部下还有些箭,他们一共才八百多人,走在前边,打着白色旗和黄色旗,你们可以派骑兵打败他!

单于果然派了精兵,将李陵堵在山谷中,大叫: 李陵快来受降!

因为李陵的部队处在谷底,单于在山上,形势很不利。单于用石头、木棒袭击汉军,汉军死伤惨重,已经无法前进。

天黑以后,李陵数一数人数,活着的人不多了,便悲痛地与他们说: 我们注定失败了,这样下去谁也活不成了,你们别跟我走了,有勇气的去和单于拚吧,

汉军的将官劝他说: 将军,别悲伤,你的大名威震匈奴,天命不会让你死的,你以后还可以设法回汉。从前不是也有过汉将被俘以后重新回到家乡的吗?皇帝也是以礼相待的,何况您李大将军呢?

不,我不死在战场就不是壮士!

李陵下令放倒军旗,把珍宝埋入地下,然后对将士们说: 现在还剩下几十只箭,完全可以逃脱的,不要等待天亮以后被他们俘虏去。你们像鸟兽那样各自散去逃命吧,能有几人回去报告皇帝也是好的。

李陵给每个军士带上两升粮食、一块冰,冰是当水喝的。半夜之后,他让兵士们各自走开,他自己上马驰出山谷,单于用几千骑兵追赶他,成安侯韩延年中箭落马,李陵一人战败被俘。

成语 如鸟兽散 便是由此而来,意思是像鸟兽那样四处飞奔逃散,现在则用它形容溃败逃散。

成语典故: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典出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寺内的讲经堂内还灯火通明。几个老和尚坐在讲经堂内讲经说法。夹山和尚问: 什么样的人才算有了道呢?

船山和尚顺口笑道: 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有道的人,他心中一无所有;他头上连瓦也没有一片,脚下连插锥子那样小的地方也没有。)另一个和尚点点头说: 我们出家人就是这样,要想学道,就必须什么都不想,只能一心想着成佛。

后人把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说成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或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用来形容人穷得头上无一片瓦(即无住房),脚下连插针那么点地(耕地)也没有。

成语故事:身轻言微 典出《后汉书 孟尝列传》:臣前后七表言次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东汉时候,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对年老的婆母非常孝顺。丈夫死后,她一个人砍柴烧饭,侍奉婆婆,村里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媳妇。后来,她的婆母因为年老去世。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也就是她丈夫的妹子。这个人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受嫂嫂虐待。

老人死后,她竟然到县衙告状,说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庸之辈,不加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哭着离开官衙,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之后,换了一个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新太守惩办了诬诌贤妇的那个女人,郡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不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他制定了采珠的一些法令,保护珍珠母贝,珍珠产量逐年提高,使贫穷的合浦又繁荣起来。当地的采珠人和百姓交口称颂他的功绩。

孟尝有一个同乡,名叫杨乔,当时在朝廷做尚书。他很了解孟尝,因此曾七次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杨乔又,无有也。勿见 三 字,乃指而骂曰: 我着处寻你不见,你倒卧在这里!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广博的知识而又好为人师,自然会捉襟见肘,笑话百出。

成语典故:翠鸟移巢 典出《古今潭概》: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以之矣。

翠鸟起先为了躲避灾祸,总是选择很高的地方营巢筑窝。等它孵出小鸟以后,因为特别喜爱它们,只怕从高处摔下来,便移到稍低一点的地方筑窝。后来,小鸟长出了美丽的羽毛,大鸟就更加喜欢它们了,于是又向下移巢,结果人们很容易地把它们捉走了。

后人用 翠鸟移巢 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办事情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翠鸟移巢,没有看到高低各有利弊。

成语典故:大王的架子 公元前二八四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的大将乐毅、秦国的大将白起、赵国的大将廉颇、韩国的大将暴鸢、魏国的大将晋鄙,各人带着本国的兵马,按着约定的日子会合到一起。燕国的乐毅担任上将军,统率着五国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攻。

齐闵王一听说五国的军队一起来打齐国,就亲自带着大队人马,赶到济水的西边去对敌。上将军乐毅老跑在赵、韩、魏、秦各国兵马的前头,到最接近敌人的地方去指挥作战。四国的将士一见,个个拚命往前打,把齐国的军队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只能往后退。齐闵王大败,跑回临淄,打发人连夜到楚国去请求救兵,说愿意把淮北一带的土地送给楚王,作为谢礼。

赵、韩、魏、秦这四国的将士打了几回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就心满意足地驻扎下来,不愿意再接着往下打了。乐毅认为夺下来的城由他们几国守住,也挺好。他自己带着本国的军队接连着往下打。沿路宣扬燕国军队的纪律,安抚齐国的人民,挺顺利地一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

齐闵王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几十个亲信的文武大臣,偷偷地从北门逃出去,跑到卫国去了。卫国原本是个小国,这时候,只剩了濮阳(在河南省清丰县南)一块地盘了,哪敢得罪大国的君王呢?卫君挺恭敬地好像臣下伺候君王一样地招待着齐闵王。齐闵王为了要摆出大王的架子,鼓着肚子往朝堂上一坐。他见了那个跪在地下的卫君,连理也不理。这种神气简直把卫国的大臣们气炸了肺。他们虽然是小国的大臣,可是打打落水狗的胆量还是有的。当天晚上齐闵王的行李就给人拿走了。第二天,他肚子饿了也没有人去理他。他知道情形不对,再待下去非得受到卫国的暗算不可,就没精打彩地带着大臣夷维、太子法章等几个人,慌里慌张地跑了。其余的人他也顾不得了。

他们跑到鲁国的郊外,鲁君派人去迎接,首先碰上了夷维。夷维是个老牌走狗。他飞外怎么样对傲慢的主人摇头摆尾,怎么样对谦虚的底下人汪汪乱叫。他叫鲁君像招待天子一样地来招待齐王。鲁国的君王一听,觉得又可笑,又可气,干脆把城门一关,让他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齐闵王没办法,只好跑到别处去了。可是谁也不敢迎接这位爱摆臭架子的 天子 。这样一来,他急得走投无路了。夷维说: 听说莒城还没丢,不如先到那边去吧! 他们到了莒城,在那儿招兵买马,准备把守这座城。

乐毅把临淄打下来了,就把齐国的库房和当初齐国从燕国抢去的财宝,都弄到燕国去。燕昭王亲自跑到济水来慰劳将士,把昌国城(在山东省淄川县东北)封给乐毅,称他为昌国君。又叫他再去攻打齐国其余的地方,自己先回去了。

乐毅出兵也就有半年工夫,接连打下了齐国八十多座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这两处还顽强地抵抗着。乐毅一想: 单靠着武力,收服不了齐国的民心。民心不服,就算把齐国全打下来,也守不住。好在齐国只剩下两座城了,也不能再成什么大事,不如拿恩德去打动齐国人,叫他们自己来投降。 他就做出几件讨好齐国人的事情来。他废除当初齐王所定的苛刻的法令;减轻人民的捐税;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存他们固有的文化;优待地方上的名流;给齐桓公修建庙宇,还郑重其事地祭祀他。齐国的大小官员们一见燕国人这么对待他们,非常感激。尤其是祭祀齐桓公这件大事更叫他们受到很大的感动。你瞧咱们虽然亡了国,可是敌人倒先向咱们的先君磕头下跪,这作多么体面哪!只有莒城和即墨还顽强地守着,一心一意地等着楚国的救兵。

楚顷襄王见齐国的使者来求救兵,还把淮北的土地送给他作为谢礼,他就派大将淖齿带着二十万大军先去接收淮北,对他说: 只要对楚国有利,你只管瞧着办。

淖齿到了莒城,齐闵王高兴得好像得到了一位救命恩人似的,立刻拜他为相国,请他主持抵抗敌人的大事。齐闵王到了这步田地,还不改变他那种独断专行的作风,还不愿意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还不愿意使用齐国人自己的力量,还痴心妄想地等着别国的军队替他打胜仗。淖齿一见燕国军队那么强盛,反倒暗中打发心腹去见乐毅,说: 大将淖齿愿意帮着贵国把齐国灭了。事成之后,请贵国让我做齐王。 乐毅答应了。

淖齿跟乐毅接头之后,就在离莒城几里地的鼓里操练兵马,请齐闵王去检阅。齐闵王得意洋洋地带着夷维到了鼓里。只见楚军士气旺盛,配备整齐,不由得又摆起大王的架子来了。正在他得意的时候,淖齿叫人把他绑起来,宣布他的罪状。齐闵王低着脑袋,一声不敢言语。夷维抱着他哭了一顿。那位救命恩人转眼间变成了阎王爷,先把夷维杀了,然后把齐闵王抽了筋,活活地吊在房梁上,过了三天,他才断了气。

后人用 大王的架子 比喻盲目自大,狂妄无礼的人。

成语故事:倒绷孩儿 典出《东轩笔录》卷七:苗振以第四人及第,既而召试馆职。一日谒晏函相,晏语之曰: 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 振率然对曰: 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 晏公而哂之。既而试择宫选士,,由是不中选。晏公闻而笑曰: 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宋仁宗时,有一个读书人,名叫苗振,一次赴京考试,侥幸考到第四名,做了几年官。后来,朝廷召试官职,苗振赴考。在考试之前,他去晋谒当朝丞相晏殊。晏殊对他说: 你做官多年,笔砚一定生疏了,现在来京赴考,宜先把这些东西温习温习。

苗振误解了晏殊的用心,以为晏殊看不起他,所以满不在乎地说: 这有什么可怕的,难道一个做了三十多年接生工作的接生婆,会把初生的婴儿包扎倒了。

考试那天,发下的试题是: 泽宫选士赋 (按:泽宫,宫名,古时皇帝习射之所,也就是选择才能之士的地方。泽,择士也)。苗振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句子写为 普天之下莫非王 ,结果当然落选了。

后来,晏殊拍拍苗振的肩膀说: 老兄,想不到你真的会把初生的婴儿包扎倒了。 苗振羞得无言以答。

苗振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他的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后人用 倒绷孩儿 比喻富有经验的人疏忽大意,做错了事。

成语典故:颠倒黑白 典出《史记 屈原列传 怀沙赋》: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飞外在舥(笼)兮,鸡鹜(鸭)翔舞。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楚国人,曾在楚怀王手下任过左徒(官名,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由于屈原很有才能,楚怀王曾经非常信任他。但也因此引起了一些朝廷官员的妒忌并对他进行了诬陷。楚怀王终因听信谗言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对当地奸佞横行、正人被摈斥的情况非常愤慨,作了《离骚》和《怀沙赋》这两篇留传后世的名传。在《怀沙赋》中,他以盲目的人看不到明白的人所看到的东西为喻,感慨地写到:把白作为黑,把上看成下,飞外被关在笼子里,而鸡鸭乱舞。屈原后来投江而死。

后人用 颠倒黑白 这个典故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这句成语含贬意。

成语典故: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典出晋 常璩《华阳国志》五: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 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者也。

三国时期,刘璋是汉朝的皇亲,被封为西川益州牧,管理着相当于今日的四川和湖北西部一大片地方。汉末虽然天下大乱,他的地盘却因地势险固,物阜民富,比较安全。可是他的近邻汉中太守张鲁却和刘璋有杀母之仇,时刻想来进攻他,刘璋深以为忧。这时有人向刘璋建议: 您的同族兄弟刘备是个英雄,近在荆州,兵强马壮,不如和他结盟,并请他带兵来帮助我们防备张鲁岂不是很好? 刘璋非常同意,决定派人去请刘备。这时,大臣王累反对道: 不可,不可,张鲁力量不大,用不着害怕他,不过是疥癣之疾;你把刘备请进来,那是心腹大患了。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有诸葛亮为谋士,关羽、张飞等勇将,若召得他来,以部属待他,刘备怎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礼待他,又一国不容二主。因此,绝对不能召请他来。 但是刘璋为人懦弱,很怕张鲁打来,又认为刘备是亲戚,决不会贪图他的地盘,所以不听王累的忠告,竟去把刘备请来了。这件事被刘璋的大将严颜知道了,他长叹道: 这真如谚语所说的: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者也! (独自坐在穷山沟里,感到害怕,却叫老虎保卫自己,这不是请老虎来吃掉自己么?)

刘备被邀请进西川后,收买人心,广施德政,扩大力量,果然不久,便控制了整个西川,刘璋被送到一个小地方去养老,这时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后人用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的这个谚语比喻自招祸患。

成语故事:罚人吃肉 典出《古今谭概》:李载仁,唐之后也。避乱江陵高季兴,署观察推官。性迂缓,不食猪肉。一日,将赴召,方上马,部曲相殴。载仁怒,命急于厨中取饼及猪肉,令相殴者对餐之。复戒曰: 如敢再犯,必于猪肉中加之以酥!

唐朝有个叫李载仁的,是唐皇族的后裔。为了逃避战乱,跑到占据湖北一带的大军阀高季兴那里做了观察推官。李载仁生性迂腐,行为迟缓,从来不吃猪肉。有一天,他将去接受上司的召见,正待上马,随从的家仆对打起来了。载仁大怒,命令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罚那打架的面对面吃下去。还郑重其事地警告他们说: 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就要在猪肉里面加些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天下的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