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精选8篇)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

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

②“改修花园”;

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

②“簏中物”;

③“斩吏出门”;

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

①顺序、

②倒叙、

③插叙、

④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 (男生)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⑵ (女生)注音2: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⑶ (男生)解释词语1:

适 庖官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心甚忌之

⑷ (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 佯惊问 人皆不晓其意 大簏 迳来告操 伺察 谮害

2、抢答题目:

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 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 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 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 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 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 分出胜负方。

⑵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⑵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⑵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四、再读课文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

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

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ntr什么意思?ntr是一个网络词汇,简单来说就是最近被别人戴绿帽了,有部分地方也将ntr称为牛头人。)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

1、解释加线的词:

⑴ 适疱官进鸡汤 适:恰巧

⑵ 数犯曹操之忌 忌:忌讳

⑶ 人皆不晓其意 晓:明白

⑷ 丕如其意 如:按照

⑸ 植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但:只 即:就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 鸡肋 肋:(lèi)胸部的侧面

⑵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

⑶ 数犯曹操之忌 数:(shuò)屡次

⑷ 竟取匙与众食讫 讫:(qì)完毕

⑸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谮:(zèn)诬陷、中伤

⑹ 延弃弓绰刀 绰:(chāo)抓取

五、分析课文

1、想一想:

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

2、试一试:

“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⑴ 鸡肋事件

⑵ 改建园门

⑶ 分食酥饼

⑷ 梦中***

⑸ 告密被疑

⑹ 教植斩吏

⑺ 为植答教

⑻ 失利葬修

3、文章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本文属哪种方式?

4、找一找:

标注出表现曹操心理活动的词语,并根据这些判断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

事件 曹操的态度 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 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 闻而愈恶之 告密被疑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鸡肋事件 大怒,推出斩之

5、概括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曹操:

巩固扩展(析一析)

结合以下材料,讨论曹操的性格: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明确:虚伪奸诈 老谋深算 “古来第一奸雄”

6、议一议:

这部分写曹操兵败,这和杨修之死有关系吗?

明确:有,目的在于进一步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7、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

明确:

原因之一: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原因之二: 曹操 (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暗藏祸心……)

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原因之三:政治原因

杨修已深深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社稷稳定考虑,必定会杀掉杨修。

六、课堂训练(练一练)

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客观评价杨修。

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 嫉贤妒能留恶名

杨修:

七、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想一想)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分析:(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做人要谦逊,不可锋芒太露;要了解自我,接纳他人,正视现实;学会与人相处……)

明确: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6、心地善良,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

杨修之死

曹操→外因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营氛围,揭课题——引“真知”

1.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屈死却不知死因的不幸者,杨修就是这样的不幸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

2、课前大家已预习过课文,对于杨修之死,你想说点儿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PPT):唉(哼,嗨),杨修你太——

3、的确,杨修聪明过人,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赞扬,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幻灯展示)

4、这句话的意思是?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重音落在哪个词?(板书——真知,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

二、读课文,知大意——明“真知”

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请默读全文,思考:(板书:真知)

(1) 解“活”字——“人皆不晓其意”

(2) 解梦中***——“人皆以为操果梦中***”(众人皆迷,惟修独知)

(3) 解一盒酥

(4) 解“鸡肋”口令

(5) 破解操试才干

(6) 破解操问军国大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设疑)

2、小结: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可谓聪明过人、料问如神,有诗为证(PPT):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难怪夏侯惇感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三、析性格,探死因——疑“真知”

过渡:如此聪明过人的杨修屈死却不知何因,他真的聪明吗?(板书:真知?)

生再读课文,思考:

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有何性格?(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PPT)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字词,从别人所不经意处去读,通过字义与朗读,充分理解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骄傲自负、擅作主张、行事草率的性格)如:

(1 “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各收拾行装,准备起程”中的“便”字

(2)“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字

(3)“修知其事,竟来告操”中的“径”字

(4)“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梦中耳”中的“指而叹”

2、正当杨修洋洋自得之时,死神却一步步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了曹操怎样的态度?请完成下表格。(PPT)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盒”中酥

破梦中***真相

告发吴质事件

教植斩杀门吏

教曹植作答教

破解“鸡肋”口令

小结: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其实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原来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生死啊。

3、有人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一条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同学们,你怎么看?

生可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4、总结: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PPT)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四、做假设、谈启示——赞“真知”

1、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2、杨修因才受赏,也因才而丧命。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参透杨修和曹操,还能悟出这么多有益的处世哲学,真乃“真知”也!(板书:真知!)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才”与“智”同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或张扬个性、但不张狂行事,于个人、于国家,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五、结课堂、力推荐——崇“真知”

1.(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努力崇尚真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知”人!(板书:真知......)

2.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后汉书》、《晋书》,比较文学作品里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区别。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4.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

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在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军事斗争。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重点研讨。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1——3)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9)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12)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小组讨论)

①破解“活”意;

②分食“一合酥”;(杨修卖弄聪明)

③揭密曹操梦中***;(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密告曹丕;

⑤教曹植斩门吏;

⑥为植作答教。(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对杨修的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反应?(小组讨论)

①虽称美,心甚忌之;

②虽喜笑,而心恶之;

③愈恶之;

④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⑤大怒;

⑥已有杀修之心;

4、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杀修直接原因:鸡肋”事件,“乱我军心”

杀修真正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小组讨论)

明确: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6、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杨修:才智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

(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而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杀修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杨修是一位文人,他的许多朋友都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孔融、祢衡等),杨修的父亲与曹也有矛盾,因此杨修认为曹杀己是早晚的事。他也更恃才放旷、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终于被杀。)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六、感想和收获: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从杨修的死因上,我们应该得知一些为人处世的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谦虚谨慎,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11-17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推荐(通用6篇)10-27

《杨修之死》读后感04-30

杨修之死读后感04-15

杨修之死读后感(精选26篇)02-27

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精选6篇)07-09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01-03

课文《恐龙的灭绝》教案设计(精选13篇)06-27

课文《看电视》的教案设计(精选11篇)08-08